——关于解决“气荒”问题的思考(上)
编者按 今年进入供暖季以来,华北空气质量较往年同期大幅改善,这其中离不开煤改气工程的贡献,但紧跟着出现的“气荒”,又让煤改气受到诟病。煤改气应如何推进?天然气保供要从哪里入手解决?《关于解决“气荒”问题的思考》提出了这两方面的建议。
北方供暖煤改气被认为是引发“气荒”的重要原因,对此,国家发改委、环保部已做出积极回应。12月25日,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大清洁煤供应确保群众温暖过冬的通知》,要求不得“一刀切”限煤,并提出八项举措保清洁煤供应。环保部也于近日下发做好散煤综合治理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工作的函,指出凡煤改气、煤改电工程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,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。
这不仅让深陷缺气窘境的京津冀及周边“2+26”城市松了一口气,也让化工限气停气的压力稍稍缓解了一些。
出于环保考虑,煤改气的大方向值得尝试,其效果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得到验证。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,中国缺气,现有天然气供应约有30%来自进口。因此,要实现煤改气目标,必须首先解决气源问题,而这个问题不太可能在一两年的短时间内解决。况且,这还是一个系统工程,不仅要生产跟得上,还需要管网、储气库等的配套建设。其中仅输气管网和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就耗资甚巨、耗时甚长,不可能短期内一蹴而就。
在坚持煤改气大方向的前提下,还是应该着眼于全国的整体情况,实事求是、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地区的阶段性目标,循序渐进分批推进煤改气,切不可急躁冒进。
推进煤改气应尊重科学规律,尊重知识技能,尊重计划和预案。很多地方在推进煤改气时,并没有事先进行深入全面的摸底论证,在资源渠道、管网等硬件还未落实的情况下就冒然实施;没有向相关技术运营专家及专业机构取经咨询,外行指挥内行,拍脑袋决策施策;没有做好应急预案和影响分析,没有妥善考虑用煤、用电、用气等关联产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,缺少为政者该有的体恤和关怀;操作过程也简单甚至粗暴,这种“一刀切”的做法必然招致“棒喝”。
石化行业是用煤、用电、用气的大户,也是此次“气荒”的主要受害者之一。多位化工企业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表示,“气荒”让企业的开停车频率达到了空前程度,对连续化生产造成了很大干扰,产品质量稳定性下降、能耗物耗大幅上升,更可怕的是带来了许多事故隐患,装置每一次开停车都让他们寝食不安,如坐针毡。
因此,煤改气是一项大政方针,可以坚定不移地久久为功,但民生供暖必须优先保障,用气企业的正常生产也必须保障。希望主政者多一些理性、少一点躁动,多一点关怀、少一点冷漠,多一点“事前”、少一点“事后”,让煤改气能真正惠及民众。